皖西学院挖掘地方红色资源 打造社会实践金课体系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08-25   动态浏览次数:204



皖西学院自2010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针对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脱离实际和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力不足、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社会实践课程缺乏整体设计等关键性问题,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深度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别山红色资源,形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鲜明特色的“三层次、四平台、六融入、八载体”社会实践金课体系。通过持续加强实践教学优质师资建设,完善实践教育过程管理,构建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社会实践金课的建设成效明显,培养出一大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沟通、特别能创新”的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基础,构建有特色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学校重视实践育人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践行全程实践育人理念,将社会实践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皖西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皖西学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融入实践育人部分,制定颁布《皖西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皖西学院关于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改革的指导意见》《皖西学院本科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皖西学院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方案》《皖西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单列专项经费,提升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建设实践导师队伍,确保“机构、人员、经费、条件”到位。将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红色文化六融入(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平台、融入作品、融入校园、融入活动),建设八载体(精品课程、校本教材、省级平台、红色展厅、红色园地、红色文化标识系统、红色舞台剧、红色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校园红色展厅、校史红色雕塑等红色景点。



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载体,打造有温度的国情体认实践金课

打造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为载体的有温度国情体认课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融合。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属性,组织理工、农林、师范、法律、新闻等各专业的大学生,以科技小分队、健康小分队、教育小分队、法治小分队、政策宣讲小分队等形式,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了将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实践育人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校主动了解社会机构的“需求点”“兴趣点”,找准与政府、社会机构协同合作的“结合点”,探索协同合作的最优路径,充分激发社会机构参与实践育人的动力,实现多方共赢。学校有300余支学生项目团队到各自对接的县、乡、村和农户,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涌现“从创业培训到创业扶贫--创客组织新能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乐汇”“黄精种苗快繁、林下栽培和产业化开发”等一批典型团队与项目成果。



基于皖西红色资源和学校红色实践育人工作成效,2018年、2019年皖西学院承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安徽省现场对接活动和全国现场对接活动,来自省内外153所高校的316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在六安市金寨县举行的现场对接实践活动,追寻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以及社会优质资源辐射到广大乡村,改变农村“失学贫血”的状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导青年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让自己的成长发展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做创新创业、服务人民、建设美好富强国家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梦”“创新创业梦”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打造有激情的创新创业实践金课

打造以“互联网+”大赛为龙头的创新创业课堂,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学校已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6个,与六安市四县三区政府、231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54个,其中21个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六安市政府合作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启动区201412月投入使用,核心区(整体规划32201810月投入使用,28支学生团队获得孵化。校内建设省级众创空间,开展成果转化,入驻56个创新创业团队。依托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自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赛以来,皖西学院共有3000余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报名参加,参与人数近20000人,项目团队从“互联网+”现代农业、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文化创意等方面,针对现实需求与问题,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创意方案,突出特色优势,部分团队创立公司,构建商业模式,开展市场推广。在五届互联网+大赛中,皖西学院共获得国赛铜奖5项、省赛金奖8项、省赛银奖18项、省赛铜奖64项,获奖质量与数量处于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践为阵地,打造有体验的德育实践金课

学校大力改革思政课程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学校先后与六安市四县三区共建了18个校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红色遗迹的育人功能,通过育人基地构筑青年大学生理论课堂外的成长空间。校内成立了皖西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皖西红色美术创作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室、红色旅游视频设计制作研究室、大别山红色文化创新实践中心等,建设红色皖西网站。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以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重点,以课程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教学竞赛为抓手,增强课程德育的实效性。每年有近万名学生体验红色文化,实践红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


以志愿和社会服务为内容,打造有收获的社会责任实践金课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情社情热点、重点领域,坚持问题导向,以暑期三下乡为主要载体,组建了国家级重点团队11支、国家专项计划团队14支、省级重点团队30支、校级重点团队300余支,共计10000余人奔赴10多个省市,开展了包括新思想宣讲、爱心支教、公益帮扶、生态保护、主题调研等在内的多种实践活动,先后获团中央表彰12次,团省委表彰50余次。学校成立大学生志愿者联盟,有65支志愿队,合作共建54个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持续开展雷锋志愿者服务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校园文明督查团等常态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敬老救孤、文明劝导、环境保护、支教助学、社区服务、法律咨询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次。服务六安市重大赛会活动,为六安国际马拉松、亚洲赛艇锦标赛、金安国际网球公开赛、六安国际羽绒节等十多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赛会提供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市(区)政府领导高度肯定。皖西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姚基金“十年组织贡献奖”、 红十字协会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等。通过学生全面参与、教师全程指导与社会资源有效支持,实现社会服务实践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



以创新管理机制为核心,打造有力度的社会实践金课建设保障

学校建立创业学院,构建以教务处(创业学院)牵头,学生处、团委、实验实训部、科技处、宣传部等联动的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工作机制。强化社会实践课程师资保障,学校双师型师资比例达到80%以上,通过专项培养计划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工程师、政府专家作为实践导师。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的从立项、认证、考核、激励到分享的全程管理机制。每个学生实践团队立项申报、学校部门认证,要有专人指导,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建立全程考评机制,实施第二课堂实践学分制度,依托校园PU、易班平台实时动态记录实践活动、查询实践效果,给予实践学分。建立全程分享机制,利用两微一端线上平台、党团学习、专题培训等,组织学生实践团队分享实践经验成果和感悟。定期对优秀实践单位、实践团体和个人、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奖励,积极选树社会实践课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

(陈拥军     王庭        特约通讯员:夏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