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合编旧址——胡氏祠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1-04   动态浏览次数:577






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合编旧址胡氏祠位于六安市金寨县汤家汇镇豹迹岩村胡氏祠。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11025日,红25军在金寨县麻埠镇正式成立;117 日,红25军和红4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共同组建为红四方面军,其中,红4军辖红101112三个师,徐海东任1236团团长。


(胡氏祠)


19311025日,红二十五军在金寨县麻埠镇成立;同年的117日,红二十五军和红四军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合编为红四方面军;193210月,红二十五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19321130日,奉命留守的红军队伍在湖北黄安(今红安)重建第二十五军,下辖七十四师、七十五师。

   19339月,红二十五军遭敌包围被分割。七十五师由吴焕先率领突围到鄂东仍保留红二十五军番号;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

   19344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胡氏祠会师。随军的鄂豫皖省委召开会议,作出“对红二十五军及红二十八军两旧部完全编为红二十五军”的决定,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

   19341116日,成长于大别山的英雄之师、威武之师——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进行长征,是除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之外的第4支长征队伍。19359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16日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四省,行程约万里,成为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红军队伍,被誉为“长征先锋”。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英勇顽强,能征善战的英雄部队。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能够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虽经历数百场战斗,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将军。

  合编旧址的胡氏祠,建于清宣统元年,坐东朝西,青砖小瓦结构。虽经岁月的磨砺,胡氏祠总体保护得很好,现有房屋12间,至今保存有极为珍贵的红军标语。其中一侧墙上写着“活捉匪首刘镇华”的标语,署名是“红28军政治部”。在胡氏祠的另一侧墙壁上,留有“坚决恢复皖西北的苏区!28军政治部”等红军标语。

   19819月,胡氏祠被公布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胡氏祠对面,新建有红二十五军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立有吴焕先、徐海东的雕像。在他们的身后,飘扬着红二十五军的军旗。“徐海东,真英雄,率领红军闹长征……”在大别山区,徐海东有着“徐老虎”之威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留下了很多歌谣和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老区人民中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