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璋烈士纪念园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2-21   动态浏览次数:72




张璋烈士纪念园,位于肥西县官亭镇兴塘村马油坊队,是肥西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张璋,原名张鼎和,化名张晓天,1905年生。肥西县聚兴乡张新圩人,出身官宦地主家庭。稍长,随父定居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思潮启迪了年轻一代,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热血青年张璋及时接受了新思想并参与各种斗争活动。


 

1925年,在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领导下,天津成立了反帝同盟,张璋积极参加,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往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北伐前夕,广州革命热潮高涨,1927212日,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的演说给张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恽代英在演说中言辞激昂:“你们到中央军校来学习什么?都晓得:来学习革命!就是革帝国主义的命,革封建军阀的命,简言之,就是从事国民革命这个艰巨的任务;怎么完成任务?只有勤学苦练学到真本事,才能够担当起历史的重任”。自那以后张璋满怀信心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璋在广州被捕,后越狱逃脱,赴日本留学。1929年,因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被驱逐出境,回到北京,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学习。此时张璋奉党指示积极参加组织“北方左联”的筹备工作。他利用安徽同乡身份与“未名社”的李霁野、韦丛芜等取得联系,通过他们结识曹靖华、范文澜、孙席珍、台静农、傅仲涛等人。他团结党外进步人士和知名作家,为北方左联的成立奠定基础。



 193010月的一天,在北京法学一院礼堂,以“文学研究社”的名义召开“北方左联”成立大会,选出执委会,负责日常工作。张璋担任执委。他在北方左联工作期间,表现十分勇敢。在参加游行集会时,总是高举大旗,走在前面,并勇敢反抗警察镇压。张璋当时经济条件较好,凡是革命同志,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经济困难,特别是刚从牢里释放出来衣食无着的人找到他,总是从衣袋里掏出510元相助,他的衣帽也让革命同志随便穿戴。

 19315月至10月间,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相继遭破坏,国民党宪兵第三团进驻北平,实行血腥镇压。张璋被捕,后经他的爱人吴昭毅四处奔走营救,得以获释。

 1931年冬,张璋带着妻室儿女回到合肥。他立即同当地党组织取得联系,投入革命。开始在城里活动后回到老家张新圩,以世家子弟的身份掩护革命活动。此时,他根据中心县委的指示,一面和周味韶、徐志友等人在地方组织互济会,开展募捐活动,筹集经费,支援鄂豫皖苏区;一面筹划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活动。为了得到他大叔的枪支来武装农民,一天下午,张璋匆忙从外面回到家中,故意大喊大叫说腹痛难忍,闹得家人全知。夜间,趁家人不备,将10支长枪两支短枪,偷偷藏在送他到城里治病的凉床担架上, 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使别人没有察觉。第二天一早,担架抬着他出了张新圩,他将武器送给游击队,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送枪事件后,其叔勾结地方官府镇压革命。张璋趁叔父坐轿去合肥途经焦婆店时,指挥游击队袭击。结果,其叔胳膊受伤,差点丧命。其叔从合肥治伤回来,安设圈套,逮捕了张璋,将它五花大绑关在“占笼”里。其叔扬言要族人公审,然后用石磨捆在背上,投入河里。张璋后被游击队营救。其叔得知,迁怒于吴昭毅,将她母子赶出家门。吴昭毅带着孩子回到合肥。张璋获救后立即前往上海,化名张晓天,继续做党的地下工作。

 1936年夏天,张璋从上海回到安庆,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惨无人道的反动当局,对他施以酷刑,妄图从中获得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以便一网打尽。张璋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英勇不屈,守口如瓶。敌人费尽了心机却一无所获,于是决定对张璋下毒手。得知敌人马上要处死自己,张璋从容地在一只香烟盒上写了四句话:“教育我儿,继承我志,代我收尸,勿告我母。”作为遗言,托人带给妻子吴昭毅。这短短的十六个字,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后代的殷切期望,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当年10月,张璋在一群反动军警的簇拥下,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张璋面对执行的军警说:“就在这里吧!”军警们被他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端枪的手颤抖不止。张璋高呼口号,饮弹身亡,年仅31岁。

 1936年张璋牺牲后运回家乡,葬于官亭镇兴塘村罗田埠生产队,1978年移葬至兴塘村马油坊生产队。19823月,由县委、县政府修墓立碑。墓呈圆形,墓的四周用青石砌成,四周栽有松柏多株,墓前一块耸立的石碑上,刻着由省委原第二书记顾卓新亲笔题写的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张璋烈士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