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下)
发布人: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6-06   动态浏览次数:1596




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历史意义和卓越贡献


英雄大别山,不朽鄂豫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二大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二大红军主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和人民军队发展、人民共和国创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

 1.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二大根据地,为全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到上个世纪30年代前期,全国较大的苏区13个。由鄂豫边、豫东南和皖西三块根据地组成的鄂豫皖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4万多平公里,人口350多万,是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她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政权建设及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很有特色。党政军机关和群团组织部门齐全,功能配套。中央分局以下成立了省委、道委(区)、县、区、乡、村等政权。建立了工会、贫农团、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童子团、妇女会、反帝大同盟、赤色教师联合会等组织,建立了俱乐部、红军医院、赤色邮政局、列宁小学、红日报社、红日剧团、红军枪械局等机构。普遍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的革命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进行社会管理。在革命的烈火中,诞生了金寨县、新县等。三个道委、区中,金寨境内就占豫东南、皖西北两个,汤家汇革命遗址群、列宁小学、葛氏祠壁画和红军标语等至今还保留着。拥有红军第一架飞机,修建了4个飞机场,其中有两个在金寨境内。这些都显示着当年根据地的辉煌。其中,以七邻为中心的六安六区成为根据地建设的典范。因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堪称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

鄂豫皖边区党组织和红军在建成鄂豫皖根据地外,还建立了川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川陕根据地到193310月,红四方面军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根据地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建立了22个县和1个市的革命政权,又成为全国第二大根据地。19355月,鄂豫陕根据地发展到人口55万,耕地90多万亩,红25军发展到3700多人。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和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可以说,川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外向发展,对全国革命快速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2.鄂豫皖根据地是中国人民军队的重要摇篮之一。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和工农红军第11军、红1军、红8军、红15军、红4军、红25军、红9军、红27军、红28军等10支成军建制的部队,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它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同一天诞生,与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都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既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奋战,粉碎了敌军无数次的围追堵截,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也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鄂豫皖苏区鼎盛时期,红四方面军主力红军发展到2个军6个师、1个国际团、4个独立师,共4.5万余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红四方面军最初在湖北黄安七里坪组建时下辖红4军和红25军,共7个师、1个旅和2个团。其中在金寨县诞生的有5个师、1个旅。原红1军的3个师中的红32师、332个师,原红15军的皖西红军中央独立第1师第五团,红25军红73师、74师、75师的3个师均成立于金寨。可见,金寨地区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

鄂豫皖苏区红军经受过反“会剿”、反“围剿”、反“追剿”、反“清剿”和反“围攻”等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还饱尝了“肃反”扩大化的冤屈、长征三过雪山草地的磨难、三年游击战争的困苦和西路军浴血征战的惨烈,是党领导下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从鄂豫皖苏区走到陕北的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红25军改编入八路军115师;大别山区的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一部分红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奔向抗日的主战场英勇御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从鄂豫皖根据地走出的红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骨干,分别编入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为中国革命最后胜利浴血奋战。同时大别山区还发生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成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战场和前方指挥部。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据金寨县《红军源》考证:全国16个省共组建主力红军队伍153支。其中,湖北省组建29支主力红军队伍、安徽省组建16支红军队伍、河南省组建9支队伍,三省占全国131支队伍的41.22%。其中仅金寨境内组建了红32师、33师、红1军独立旅、中央独立师、中央教导2师、红25军及73师、75师、74师、红82师、红28军(重建)、红218团等11支主力红军队伍,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事实说明,金寨县是鄂豫皖苏区红军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红军的摇篮”。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18个集团军中,有第12132138396个集团军从大别山发源,都是王牌军和常胜军。在一个苏区产生这样多人民军队,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都极为少见。

 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开创的中国农村包围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

1927年到1934年,全国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湘赣边界井冈山根据地,后来与赣南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走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道路。

 192711月开始,鄂豫皖边区根据党中央决定,根据地从一块发展到多块,到一个整体,从武装起义到创建人民军队,从攻打县城到割据广大农村,从流动游击到根据地建设,从三大武装起义到根据地统一发展的以大别山区域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组建红四方面军,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从创建川陕根据地到鄂豫陕根据地;从红四方军战略转移,到鄂豫皖省委和红25军坚持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从红25军长征到红28军坚守大别山三年游击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到抗日战争时期创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创建大别山解放区,革命烽火在鄂豫皖边区熊熊燃烧,红旗高高飘扬,使得大别山成为全国唯一保持22年武装斗争不断、3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这有力地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农村包围城市、进行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特色革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4.鄂豫皖根据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

在长征的伟大创举中,全国四支长征队伍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两支部队是从大别山区走出来的。鄂豫皖苏区红军在长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红四方面军从金寨燕子河会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经过黄柴畈决议开启了长征伟大探索,粉碎了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创立川陕根据地。19353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成功发动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了19个月的长征,历尽艰难曲折,三过雪山草地,打败了数十万敌军的前堵后追,在川康甘青四省边区,播下了革命思想种子,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期间,先后接应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提供了大量物资及兵力等方面的支持,还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19361010日,在甘肃会宁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在红军胜利长征结束时,红四方面军有38000多人,是红军人数最多的队伍。可以说,没有红四方面军的重要贡献,红军的长征的困难将会更大!

 193411月,红252980人,这支大多数战士的年龄只有11岁到18岁的“娃娃军”,庄严宣告:“本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奉了我中央苏维埃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出发抗日。”从大别山金寨葛藤山出发,打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经罗山县何家冲整编,突破了敌人一道道防线,历时10个月的万里长征,成为胜利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部队壮大到3400人,在豫鄂陕根据地还留下700名游击队员。是长征中唯一一支长征结束时部队人数多于出发时人数的队伍,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被誉为“长征先锋”。红25军和陕北红军合编为红15军团后,送给中央红军1万元边币,补充一批武器弹药、衣物药品和红军,拿出5000块大洋帮助渡过难关。毛泽东称赞徐海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5.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治党治国治军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长期的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鄂豫皖根据地造就了一大批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富有治党治国治军经验的领导干部,为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卓越功勋,成为“红军的摇篮”,又是“将军的故乡”。鄂豫皖边区开国将领坚贞忠诚,担当大任,富有传奇,世人点赞。红25军被称为“百将之军”,共走出了97位开国将军。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1师就是抗日战争中129师的769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2集团军第36师的106团,走出了124位将军,被称为“百将团”。

据统计,全国仅红军时期团级以上、抗战时期师级以上、解放战争时期军级以上的干部达2512人。大别山区从“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570人,占当时全部将军总数的35.32%”。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占五个:红安61位、金寨59位、新县40位、大悟36位、原六安县34位,总计230人,约占全国1614人的14.3 %;占十大将军县 453人的 50.77 %。大别山区走出了共和国2任国家主席、1位元帅、570位开国将军。在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这里成长起来的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陈赓、王树声、曾中生、许继慎、蔡申熙8位军事家。李先念、李德生、刘华清、陈锡联、洪学智等12位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诞生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陈再道、陈锡联、洪学智、郭天民、韩先楚、秦基伟、徐立清、陶勇、李耀、张贤约、李德生、刘华清、曾绍山、腾海清、郑维山、林维先、皮定钧、陈先瑞、王近山等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名将。

从红军中成长的金寨籍地师以上高级将领600多位,其中省军级以上高级将领204位,为全国所罕见,其中开国将军59位(上将1位、中将8位、少将50位),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革命前辈,党之骨干,国之功臣,是人民的英雄,是民族的骄傲!我们永世不忘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军队的成长和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改革作出的丰功伟绩!


三、大别山精神永放光芒


鄂豫皖老区在血与火、生与死、得与失、大家与小家的激烈碰撞、取舍中,创造了底蕴丰厚的红色文化,形成了忠诚奉献、勇毅创新的大别山精神。她与井冈山、延安、太行、沂蒙等伟大精神一样,都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都是党员干部汲取政治智慧的最好营养剂,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巨大精神动力。

大别山区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书丰碑!在中国革命伟大进程中,大别山区军民为了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在生命、物质、精神上都付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八月桂花遍地开》和《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著名革命经典红歌从这里诞生,并唱遍全中国,成为大别山英雄儿女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区200万人参军参战,100多万为中国革命胜利英勇捐躯,约占全国牺牲烈士的1/37,而金寨县10万英雄儿女奉献了鲜血和生命,每2.5个金寨人就有牺牲1人,约占全国烈士的1/100。解放后的新中国经批准的有姓名的金寨县革命烈士11092人,占安徽烈士的五分之一,绝大多数成为无名烈士。其中团级以上的烈士500多人,师级111人,军级8人。新中国成立后,金寨县为了根治淮河水患,兴修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粮田、14万亩经济林和金家寨、麻埠、流波3大经济重镇,移民10万人,奉献了家园和田地。改革开放年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再次奉献。从金寨的牺牲与奉献不难看出,鄂豫皖的辉煌历史反映和见证了共产党成长与壮大、新中国诞生与成长的艰难历程。

英雄业绩,不朽功勋;厚重红色历史,铸就崇高精神。我们永世不忘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在与错误路线作斗争中蒙冤死难的烈士们!将永世不忘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担当奉献的伟大的人民!当年红四方面军总结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金寨县总结出“矢志不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红军精神。还形成了“红安精神”、“金寨精神”、“六安精神”、苏区精神等。大别山精神就是“忠诚奉献,勇毅创新”。其中,坚贞忠诚是灵魂,牺牲奉献是核心,情系百姓是本质,勇毅创新是品格。这些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军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所凝聚的崇高精神。正是有这些支撑,我们不惜前仆后继、承受一切牺牲,打造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了人民共和国。大别山精神将对加快革命老区跨越发展,建成小康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留下的重要启示


依据盛仁学、张军孝《中国工农红军各革命根据地简介》(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记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5块老区和抗日战争时期18块根据地。而大别山地区是全国唯一历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全部斗争历史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这么红呢?大别山区革命斗争为什么能长期坚持,红旗不倒?四条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党是坚强的核心。党组织是领导红军和人民的核心力量。党在根据地各个阶段都很重视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和红军,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团以上都建立党务委员会,连有支部,排有小组,方面军和军师建立政治部,团有政治处,使广大党员和红军具有坚贞忠诚的共产主义信念;适时建立和调整领导机构,使党成为人民革命的领导核心;不断整顿作风,坚持工农为骨干的建军路线,使党员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和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经得起胜利和失败、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修正错误是立于制胜的科学法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党在领导的革命过程中,交织着胜利与失败、进攻与退却、正确与错误、革命与反革命、经验与教训的曲折而复杂的斗争,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政治上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艰辛探索的革命道路,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世界共性与中国特色等特点。鄂豫皖根据地党组织和全国红军一道,紧紧依靠人民,异常艰难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战胜错误,修正错误,战胜了“三次”左倾错误路线,中间尽管出现麻埠、白雀园“肃反”扩大化等令人疼心的事件,但都努力做到自我纠错,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结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果。不管是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的伟大实践,还是在反“围剿”、反“清剿”等斗争,都佐证了这一点。

三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民军队是关键所在。没有人民的武装,就没有革命的一切!从赤卫军到红军,从红军到便衣队,再到八路军、新四军,到解放军,到志愿军等等,鄂豫皖边区建立以正规红军为主体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紧紧把主力红军作战同人民群众游击战争结合起来,开辟、建设和保卫了根据地并长期坚持下来。鄂豫皖苏区在战争实践中探索出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建军初期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总结出“七条游击战”原则,提出游击队员“八会”:跑、打、集、散、进、退、知、疑。红1军成立后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采取诱敌深入、避强击弱、运动歼灭的战法,形成了近战夜战、奔袭奇袭、围点打援、避实击虚、迂回包围等战术原则。徐向前把鄂豫皖红军养成了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归纳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这些成为我党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重要法宝。

四是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党和苏维埃政府、红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采取符合当时实际斗争情况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把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到革命方面来,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筑起了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摧不跨的血肉长城。大别山区历经敌人五次“围剿”和无数次“清剿”“会剿”,革命家属被害、房屋被烧、财产被抢,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红军坚持严格纪律,尊重地方和群众,建立平等的官兵关系。人民始终在参加作战、补充兵源、物资保障、救治伤员、拥军优属等方面为了坚持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在生命、物质、精神上付出了巨大牺牲。金刚台妇女排张敏为了救战友,把自己年仅6天的孩子捂死;农民吴凤春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盐牺牲,红嫂黄大娘领着吴凤春的孙子以石洞为房,用石头搓稻壳煮米汤,一口一口喂着伤员,救治红军伤病员。徐向前《七条游击战术原则》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红军有了群众的支持,如鱼得水,任我驰骋,这是弱小的红军能够生存、发展、克敌制胜的根本原因。”《许世友回忆录》记载:“重见天日的金家寨人民喊着热泪,呼着口号,热烈欢迎红军在这隆冬季节,根据地人民对子弟兵的深厚友谊,使我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刘伯承回顾:“这就足以表现了人民战争的本质。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邓小平强调:“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这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旗不倒的关键所在。历史表明,党民、干群和军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不是油水、蛙水、萍水关系,更不是石水、水火关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记住这个历史定律!饮水当思源,奋发更有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密依靠广大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对“为什么要依靠群众、怎样依靠群众、怎样做好群众工作”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从实践上作出了有力回答,也为我们新时期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这对我们今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李业坤:安徽金寨干部学院、中共六安市委党校金寨分校、中共金寨县委党校)